学院新闻

理学院培养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6 点击量:

??

2012年起,理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学院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建设完善校内科普基地;通过系列培训、实践,培养了一批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长期为学校周边中小学、社区、省内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开展专业的科普活动。在919日至25日,全国科普日、杭州市科普宣传周期间,科普志愿者们通过“科技+”青少年科普训练营、社区科普小课堂、好奇实验站等活动让周边的中小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打造大学生专业科普团队

2012年,学院团委通过开展“魅力理学进社区”活动,每个季度到下沙各社区普及科学知识。大学生围绕自身专业设计活动,巧妙地将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等知识融入游戏中,引导中小学生和居民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学院还与下沙社区签订志愿服务协议,长期开展科普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学院团委组建了一支由学生干部、专业学科社团成员组成的百人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团队。由学院物理系专业老师定期开展科普讲解与演示培训,学院团委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知识、礼仪培训。20157月,学院参加科普活动的50名骨干志愿者注册成为杭州市科普志愿者。

对于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来说,一次科普活动意味着既要去中小学校、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又要能在实验室里做好科普讲解,同时又能在活动中与中小学生做好沟通与互动,每一步都是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的挑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程度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志愿者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解科学知识,这也是对志愿者的最大考验。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不断根据学习对象的反应调整授课和活动内容,不断完善方案,活动效果越做越好。

创建“科技+”科普活动品牌

2013年学院成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利用校园开放日、假期针对校外中小学生开放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地成立以来,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普能力。2015年,学院团委在“魅力理学进社区”活动的基础上,策划了“科技+”青少年科普推广项目。项目包括以青少年科普训练营的方式,组织中小学生进高校参观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学习科普微课堂、开展科技小制作竞赛、培训选拔中小学生科普讲解员,接待了11所中小学的74名学生。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服务下沙3个社区和奉化9个村的中小学生258人。

919-25日全国科普日、杭州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学院推出两期“科技+”青少年科普训练营。报名消息推出后,短短两个小时人数就爆满了。志愿者们利用周末,接待了70多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志愿者们带领中小学生参观学院科普基地,讲解实验原理,与中小学生一起动手完成科技小制作。每一个环节,中小学生们都热情参与,积极提问,家长们也饶有兴趣地陪伴参与。

与此同时,另一支科普志愿队伍分别在下沙海天社区、月雅苑社区举办了第二期“科技+”科普小课堂活动。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和社区居民利用 “简易声波炮”、“神奇的水张力”等科普小实验,科普剧表演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除了面向校外,学院还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科技+好奇实验站”活动。科普志愿者们在校内邀请同学以闯关方式参加空气炮、浮沉子、海底喷泉等科普小实验,同样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

探索学生素质培养新模式

目前,理学院科普基地已向杭州市科协申请市一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9月中旬,由杭州市科协、教育局、科委组成的专家组到学院调研基地创建情况。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张贵书表示高校参与青少年科普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院已经开展的科普活动表示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对接,开展深度合作。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听取了科普志愿者的讲解,并参与了实验体验。在未来的规划中,学院将进一步拓宽科普领域,指导学生设计与学院学科结合的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等专业的科普活动。

在实践中,大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要将一个科普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需要自身扎实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互动性。为了将科普小课堂讲得生动有趣,吸引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科普志愿者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课件、讲解稿,也经常自制科普实验道具。可以说,科普活动不仅让参加的对象有所收获,更是让科普志愿者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指导老师们也欣慰地看到,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科普活动后加深了对自身专业的热爱程度,对“学以致用”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大三物理系的郑宇徽同学作为科普团队的学生负责人之一,对此深有体会:“科普志愿服务确实让我成长了不少。有时候真的很累,但是一想到能帮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心里总是多了份成就感和责任感。”

理学院将通过“科技+”青少年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锻炼自己,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并让周边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机会探索科学、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