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大学生支教的“年代秀”——我院成功举办在杭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沙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6 点击量:

    10月26日上午,杭州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沙龙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4楼茶吧如期举行。滴水公益创始人、浙江省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慈善总会义工部副主任,中国优秀志愿者个人、浙江省道德模范魏钧(大北)应邀出席,此外,杭州滴水公益会长周伟(花亦缺)、杭州志愿者协会队长周杰、锦麟基金会、青禾公益、大浙网等各界公益人士参加了本次沙龙。沙龙由理学院曙光在行动协会承办。

    沙龙上,公益人士畅谈了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支教方式。众多“70后”认为,他们是过渡的一代,支教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大多限于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将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于暑期社会实践。实际上,支教者不应只“教”不“支”,“支”是指对支教地的支持与支援。支教者需要及时转变现有观念,实现准确定位,积极寻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多渠道筹集物资,不断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从而实现支教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在支教过程中,应当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80后”们则特别关注支教长效模式的推广,他们希望在支教的同时帮助当地进行农产品的营销,关注孩子们今后的发展,进而实现长久的陪伴。他们还提到,“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很高尚,因为是他们给了你机会”。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才是正确的选择。与“70后”、“80后”相比,“90后”们则略显稚嫩,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略显浮躁,自身定位也不太准确,他们虚心向前辈求教,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希望得到解答。

    在“年代秀”碰撞后,杭州高校支教联盟秘书长黄丞杰向大家介绍了2014年支教情况,并向在场人员传授了团队管理的相关经验,哈尼公益组织则展示了他们的支教成果——“美丽杨山之行”。

    随后,沙龙对“当代大学生的公益之路”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希望大家能找到一个工作与公益的平衡点,合理安排,不断提高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将爱心传递,让爱意蔓延。

    最后,魏钧对本次沙龙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沙龙让60、70、80、90后火花碰撞,效果非常明显,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